top of page
schooling.jpg

Schooling

        香港人普遍認為孩子學業成績不好便要去找補習老師「急救」一下;殊不知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

        學校原來是19世紀中參考工業革命時工廠的模式而設計 --- 學生按年齡組別,20-30 幾人坐在同一個班房,每位老師分科、分級、分班,根據各班每日時間表,老師 「流水作業式」進入班房授課。 樣樣講求標準化 standardized,每個學生接受教育機會均等 (因為一位老師對住全班教學),人人要按時間表上堂,課本筆記測驗考試試卷一樣,功課量、評分標準、升班要求一樣。

        但是,現時網絡時代,我們的孩子同年紀的都已經差別很大,政府從二十幾年前便不斷要求學校要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回頭看這二十多年,無論我在學校做主任時,或現時來中心的學生背後的學校中,我真係看不出他們有甚麼有效方法去處理一班裏面每個學生之間的差別;加上融合教育、電子學習、幾年疫情,我很感慨的是學生之間的差異變得比以前更大!

        各位家長、朋友,你認為你的子女在標準化的課堂教學裏面明白學習內容有幾多呢?  二十多年來不少「名校」學生跟我分享班房以下事情 --- 老師仍是單向式教學 (19世紀到2023年都是這樣) ,播著書商奉送的 PowerPoint 逐張讀一次,生字或抽象概念對住全班稍作講解,然後問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最後交帶今堂功課,著提醒學生寫低手冊,便叫做教完一堂,你的子女會吸收到有多少?

        其實,從前希臘、羅馬、中國、印度等文明時期開始,大家庭想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話,會聘請有學識的私人導師上門去教導他們的子女,一直到歐洲和中國近代也是這樣。 當初發明學校的本意是對貧窮家庭的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將他們培訓成大公司的 「打工仔」 而已!

        所以,有些精明的、對子女學習有要求的家長,已了解單靠學校這種大量生產  (一般老師一天六堂,每堂平均25名學生,一天教約150名學生) 、粗放式的教學 (全體大圍的、一致性的內容、材料),實在不能針對他們子女的個性、學習風格和能力水平;這批家長會努力在坊間找尋 「優秀的老師」 去幫助他們的子女學得更好。

        薈思發展中心有多位 「優秀的老師」 ,他們更是學生的 「成長教練」 ---了解學生的個性,引導、激勵、協助每位學生規劃整體的學習計劃,老師們還會傾囊相授,教導學生學習技巧,培養學生的積極態度。

bottom of page